集約稻作系統 SRI

SRI 的全名是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直譯為「集約稻作系統」、亦被稱作「強化稻作栽培體系」。此系統源自於馬達加斯加,並廣泛的運用在人口密集的農業地帶,例如印度等該發中國家。這套系統可以用於樸門分區中的第三區,意即一兩天會去巡查的稻作生產之區位。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可用於水稻、旱稻,尤其旱稻的碳排放當量較水稻低很多,比較不會加速氣候變遷。這套系統也不與大部分的有機、環境友善的農法衝突。

此套系統的方法有原則及衍伸的各種技術,其中原則有以下四項:

  • 早熟的、快速的、健康的植株
  • 減少植株的密度
  • 以有機資材增進土壤條件,使土壤肥沃
  • 減少並有效的控制灌溉水量

然而,這些原則在變成特定的技術施作以前,都可以視土壤條件、水資源、勞力條件進行更動;這些原則一樣也可以用在小麥、甘蔗、豆類、小米、苔麩等作物。配合早期的8到12天的幼苗、單株或二到四株、行株距25公分等等的施作方法,以最低的水、能源投入達成較高的產量。同時這些技術可以促進根系發展、減少水資源使用因應氣候變遷、在應用上是以肥沃的有機質及土壤覆蓋稻草來育苗。

然而,有一些研究顯示,SRI的產量不一定能超越主流的慣行農法,但在九成左右;卻能夠在未開發地區相對而言提升產量,施用的地區不同是有不同的產量比較。同時,由於是手插秧的田地,多人四天只插好近一、二分地的秧苗;相較於機械化栽培,可能四分地只需要30分鐘就可以完成,插秧的效率實在無法匹敵。但在不同的思考脈絡下,SRI的低效率可能是因應轉型的好方法。如果以手單株插秧,能夠減少後續管理的時間、避免大旱無法淹灌、單株分孽數高、並且避免機具到田間以利土壤復育,其效益是無法直接量化比較的。

相關資料

One Comment

  1. gaintai says:

    William,好棒的貼文,多謝了!我十分推薦您分享的台灣SRI系統部落格:http://taiwansri.blogspot.tw/

    台灣鮮少有這麼高的層級願意關注生態農業以及友善耕作的實際行動,這股 SRI 的力量好棒!

    「世界目前已有48個國家有實施SRI的成功經驗,台灣則列為第45個國家,本網站詳細記錄台灣實施SRI的經驗與後續發展」,找時間應該去拜訪張煜權老師。

Comments are closed.